您在這裡

RSS 聯播

災後太陽光電板應妥善清除處理,避免污染環境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9 (週三)
針對近日颱風所造成之太陽光電模組災損情形,環境部今(9)日表示,政府已有明確管理制度與責任機制。為妥善處理,無論是民眾家中設置使用,或是經濟部能源署依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核准登記之案場發電業者,皆有對應管道,以確保災後廢棄模組妥善清理,減少環境污染風險,並促進資源有效循環利用。對於業者所設置之太陽光電模組,經濟部已有管理機制,針對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復原狀況並有追蹤列管機制;並針對災損案場協助轉介業者依模組回收排出機制清運。由於太陽光電模組出廠時,必須將該片模組的序號、廠牌、型號、瓦數等資訊清楚標示於外觀,案場業者所設置的每片模組序號也都由經濟部能源署登錄在案。倘太陽光電模組遭風災損壞時,業者應儘速清理損壞模組,模組產品序號就像是身分證可溯源查詢所有者,確保責任歸屬明確。環境部指出,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28條規定,業者設置太陽能設施若因災損、汰役或其他原因須排出,設置單位須負責清除處理責任。針對案場廢太陽能模組的清理,環境部已建置「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PVIS),供設置者線上申報排出。經核可後,由環境部簽約合格清除處理機構進行後續運送與處理,費用可申請補助。此經費來自經濟部能源署自108年起向設置者徵收之「模組回收費」,每千瓦收取1,000元,專款專用於模組清除回收作業。對於颱風後民眾有受災損太陽能板,環境部說明,亦可透過地方清潔隊協助收集,再由環境部提供清除處理補助。今年環境部已完成開口契約廠商招標作業,可委託合格業者到地方政府指定地點收運,有效提升災後應變效率。有關廢太陽光電模組清除處理資訊,可至「太陽光電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https://pvis.moenv.gov.tw/pvis/)查詢或撥打諮詢專線電話(02)2718-6808。

環境部彭部長接見「海地共和國外長蔣伯狄伉儷」訪團 盼持續深化雙邊環境合作交流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8 (週二)
環境部彭啓明部長今(8)日接見「海地共和國外長蔣伯狄(Jean-Victor Harvel Jean-Baptiste)伉儷訪團」時表示,海地與臺灣同為海島國家,面臨類似的極端氣候挑戰,例如颶風侵襲與氣候暖化等環境問題。彭部長指出,臺灣多年來累積因應極端氣候的經驗,願意分享相關作法與技術,與海地攜手合作,提升雙邊氣候韌性,共同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蔣伯狄部長特別指出,海地長期受到去森林化問題所苦,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影響農業生產,使得農作物難以種植,不僅威脅糧食安全,也加劇人口外流。同時,土壤沖刷入海亦造成沿海水質惡化,漁業資源枯竭,漁民被迫前往遠海捕魚。然而,因當地漁船設備簡陋,遠洋作業風險極高,嚴重威脅漁民生命安全。此外,海地位處板塊交界帶,地震頻繁,加上每年面臨強烈颶風威脅,以及氣候變遷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氣候極端化,更使該國的環境與人民生計面臨嚴峻挑戰。蔣伯狄部長對彭部長所提出的碳權交易與森林碳匯等議題表示高度興趣,將把相關構想帶回海地與該國環境部進一步討論,期待未來深化雙邊合作。他也誠摯邀請彭部長訪問海地,實地了解當地環境困境與合作需求,加快雙邊環境夥伴關係的進展。彭部長表示,感謝海地政府及蔣伯狄部長長期以來在國際場域為臺灣發聲與支持。環境部將持續推動環境夥伴協議,聚焦氣候變遷調適、森林碳匯與碳權制度、災害風險管理與永續發展等議題,協助海地強化氣候韌性與應對能力,落實全球氣候行動的責任與合作精神。

環境部彭部長接見「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訪團 深化雙邊氣候合作交流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8 (週二)
環境部彭啓明部長今(8)日會晤「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訪團時表示,立陶宛與臺灣同樣面臨為達成2050淨零目標,使用再生能源、循環經濟以及碳費的議題,可共同在這幾個領域進行合作。彭部長表示立陶宛在溫室氣體減量成效卓著,其2030年的目標將較該國1990年的排放量減少70%,值得我國借鏡。我國與立陶宛工業結構不同,我國2030年的減量目標在亞洲僅次於日本,先以徵收碳費要求企業減少碳排放,未來將推動排放交易制度,與徵收碳費相輔相成。臺灣將推動綠色供應鏈、數位及綠色雙軸轉型及綠領人才作為重要政策,此外,整合產業界推動8+N資源循環聯盟,轉化廢棄物為資源,促進循環經濟。彭部長表示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亦是全球人民共同面對的議題,希望與立陶宛可協助我國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相關議題,另可加強與立國在排放交易、低碳技術及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合作。本次立陶宛訪團成員包括該國會友台小組主席巴諾瓦斯(Ruslanas Baranovas)、副主席葉林斯(Giedrimas Jeglinskas)、馬瑪竇(Matas Maldeikis)、議員辛格里斯(Emanuelis Zingeris)、根特維斯(Simonas Gentvilas)、舒克維茜(Jurgita Šukevičienė)、奇雅妮(Indrė Kižienė)、立德卡(Arminas Lydeka)等,其中議員根特維斯(Simonas Gentvilas)曾為立陶宛環境部部長。

檢警環聯手破獲不法集團掏空農地土石回填廢棄物案件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8 (週二)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與桃園地方檢察署、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及警察局組成之專案小組,查獲吳男與清除業者勾結,利用農地整地名義,將未經妥善處理之營建混合物回填農地,涉犯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規定。本專案小組發動多次搜索行動,並進行夜間埋伏,利用清除車輛返回停車處,執行清除車輛查扣共15輛,全案由桃園地方檢察署偵結起訴共11人及4家公司法人,展現政府打擊環境犯罪的決心。本案犯罪集團手法惡劣,先以親友名義購買桃園市農地,再利用購得的農地向銀行抵押貸款換取現金。隨後,犯罪集團將農地原生土石挖除販售,深度竟達7公尺,形成怵目驚心的「天坑」,接著便載運營建剩餘土石方及大量營建混合物進行回填。專案小組經過縝密蒐證,於114年3月由桃園地方檢察署指揮搜索,並同步開挖3處農地,證實農地確實遭到回填營建混合物,且其中混雜著廢鋼筋、廢木材及廢塑膠等廢棄物。環境部環境管理署表示,營建混合物非法回填行為,嚴重破壞農地地力與生態環境,更可能導致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犯嫌及相關集團成員涉犯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的刑事責任,依法可處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最高新臺幣1,500萬元罰金。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強調,政府對於破壞國土及污染環境的非法棄置行為絕不姑息,未來將持續透過跨機關的合作機制,運用科技工具稽查,全面打擊環境犯罪鏈。此外,環境部環境管理署特別提醒,土地所有權人若未經主管機關許可,提供土地回填堆置廢棄物,同樣涉犯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的相關刑責,不可不慎。

綠領職缺揭露月薪中位數4萬元 綠領醫療可達7.5萬元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8 (週二)
專業綠領薪資溢價5.3% 另30%綠領職缺薪資面議9月首發「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訓課程」合格證明當淨零轉型已成趨勢,綠領人才薪水有多高?環境部連續第二年與104人力銀行合作完成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2025年1到4月,企業刊登綠領人才職缺揭露月薪中位數4萬元,比整體職缺3.8萬元高出5.3%,其中,綠領醫療(非醫師)可達7.5萬元;另有30%的綠領職缺依人才條件面議薪資。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近6成綠領工作歡迎新鮮人、也不限科系,企業鬆綁學歷及年資,更看重專業條件,「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將在9月首度發出合格證明,求職轉職者可更新履歷資料,提升職場身價。在此同時,環境部為提供多元淨零培育課程,未來將推出一系列加值課程,包括與經濟部合作「節能培訓班」、與內政部合作「淨零建築」課程及與成功大學合開「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課程;另配合衛福部規劃以大型醫療院所人員為對象的「綠色醫療專班」。為培育我國資源循環綠領人才,環境部國環院也將與資源循環署合作開辦「資源循環專班」。綠領高薪三題材:醫療、營建、節能環境部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由環境部彙整各部會提供「臺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相關關鍵字,合併104人力銀行提供永續關鍵字,包括淨零、減碳、環境工程等,2025年關鍵字新增到1,339組,透過104人力銀行累積超過46.8萬家徵才企業會員、超過898.3萬名求職會員資料庫進行大數據探勘,分析最近8年含有關鍵字的公司名、公司介紹、職缺名稱、工作內容、條件要求、技能證照等,並分析綠領人才的證照、薪資、及職涯歷程。《就業服務法》規定,企業徵才月薪若低於4萬元,必須公開揭露。趨勢報告指出,企業刊登綠領職缺揭露的月薪中位數已達4萬元,另有30%綠領職缺依人才專業條件面議薪資,高於整體的15%,人才條件愈佳、薪水愈高!其中,51%的專案/產品管理類人員、42%的工程研發類人員,薪資面議的職缺占比最高。依職務,醫療專業人員(非醫師)揭露的月薪中位數7.5萬元最高,如醫檢師、職業衛生護理師等具備醫療服務專業技術、資格門檻高、以及環境與健康交叉需求增加、責任重大,比整體綠領4萬元高出88%。依產業,建築營造不動產業揭露的月薪中位數約4.4萬元最高,業內專業知識需了解綠建築規範、施作過程碳管理、節能永續設計等。依「臺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戰略5「節能」因關鍵技術複雜,並須跨領域整合,揭露的月薪中位數4.8萬元最高。逾2成綠領工作須具備工作技能、電腦技能、專業證照成為綠領擁有更優渥的薪資,先了解企業對綠領工作者的期待。根據環境部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過去8年,企業對於綠領人才的學歷、科系、以及工作經歷要求持續鬆綁,但對工作技能、電腦技能、以及專業證照的要求同步提升。學歷方面,2025年,95%綠領工作歡迎大學及以下學歷,其中,77%「維修/技術服務類人員」歡迎高中職,有技術有機會。經歷方面,92%綠領工作歡迎年資5年以下的求職者,其中,56%歡迎年資1年以下或不限年資的新鮮人,75%「維修/技術服務類人員」歡迎年資1年以下或不限年資,友善年輕族群。科系方面,59%綠領工作不限科系,8年提升7.5個百分點。12%獲得企業邀約的人才,已非職缺刊登時的限定科系。當企業鬆綁綠領人才的學經歷,2025年,29.8%綠領工作要求工作技能,比2018年增加20.3%;33.2%綠領工作要求電腦專業技能,8年增加20%;23.9%綠領要求專業證照,8年增加7.1%。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綠領專業技能可透過證照或認證展現,環境部攜手32所大學推出「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提供4大主題課程: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管理、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與減量額度、產品碳足跡,9月將首發合格證明;求職轉職者更新履歷資料時,可註明已上過官方版的專業課程並取得合格證明,展現綠領專業的能見度。

丹娜絲風災後巡倒清刷 保護自已也守護家園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7 (週一)
颱風丹娜絲來襲,為臺灣帶來強風和豪雨,近日各地仍有降雨機會,導致部分地區出現積水或淹水。環境部呼籲,在風災後的一週是防治登革熱的關鍵時期,提醒民眾在雨後應儘速檢查住家內外及周圍環境,主動檢查居家周遭積水處,清除積水容器等可能孳生蚊子的地方。環境管理署說明,登革熱是靠蚊子叮咬傳播病毒的,颱風過後的間歇降雨容易使環境中出現積水容器,為病媒蚊提供孳⽣的條件。若病媒蚊在積水中產卵,約一週後就能羽化為登革熱病毒傳播媒介,兩周左右該地區的病媒蚊密度就有可能上升。因此,提醒民眾在大雨過後主動檢查居家戶內外環境,並徹底執行「巡」、「倒」、「清」、「刷」的措施:「巡檢」家中及周圍的花瓶、水盤、樹洞、天溝、廢水桶、廢保利龍、寶特瓶、鍋碗、水盆、水缸、盆栽底盤、塑膠帆布及廢輪胎等容易積水的物品與地下室積水處,將積水「倒掉」或弄乾,不需要的物品應分類「清除」,留下的物品要徹底「刷洗」,去除斑蚊蟲卵,並妥善整理、收納或倒置以避免再次積水,不讓病媒蚊有機可乘。環境部特別呼籲民眾在清除垃圾時,將易腐敗、發臭的部分與大型廢棄物分開清理,若有較大型的廢棄家具、浴缸、水族箱等廢棄容器,民眾可聯絡當地清潔隊協助清運。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則務必定期刷洗,並加蓋或加掛細網,以預防病媒蚊的孳生。此外,巷弄的天溝和水溝容易成為斑蚊孳生的防疫死角,請民眾特別檢查,主動清除積水。此外,也提醒民眾,風災後清理家園、加強環境清潔消毒的同時,須做好手部及腳部的安全防護,以避免受傷,更要特別注意飲用水及食物衛生,飲用水要徹底煮沸或飲用包裝水。在災後復原家園的階段,唯有大家通力合作,保護自身也共同防治登革熱,才能守護美好的生活環境。

機車汰舊換新減碳媒合 新高收購價2,100元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5 (週六)
為落實淨零排放目標,降低事業新設或變更排放源之溫室氣體影響,環境部111年推動車輛汰舊換新媒合,藉由環境影響評估開發單位收購民眾汰舊換購電動車輛之溫室氣體減量效益,抵換其營運開發之增量,此政策不僅有助降低老舊車輛排放溫室氣體,亦可減輕民眾購車負擔及促進運具電動化。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為南部科學園區開發,今(114)年7月7日加入減碳效益收購行列,每輛汰換機車收購新臺幣(下同)2,100元,為目前最高媒合收購價金,如再加上減空污補助金1,000元及廢車回收獎勵金300元,每輛車民眾至少可獲得3,400元。為強化政策執行,環境部於111年及112年分別訂定「淘汰老舊機車換購電動機車溫室氣體減量效益媒合服務作業程序」及「老舊汽車汰舊換新溫室氣體減量效益媒合服務作業程序」,民眾或企業淘汰車齡10年以上之老舊車輛換購電動汽(機)車或油電混合車,可至環境部「車輛汰舊換新抵換媒合平臺」媒合(網址:https://gov.tw/cZ1),將減碳效益讓予開發單位及地方政府等收購方並取得收購價金。統計111年至114年5月止,媒合平台已有超過10萬輛老舊車輛完成汰換,累積約43萬5千公噸CO2e的減碳效益。本次新增媒合減碳效益收購方「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預計收購1,675輛老舊機車,以每部老舊機車汰換電動機車有2.3公噸CO2e減量效益,預估可產生約3,853公噸CO2e的減碳效益,若再以每部有22.07公斤之空污減量效益估算,約可同時減少36.97公噸的空氣污染排放量,達到減碳減污共利。現行媒合平臺在減碳效益部分已有經濟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及臺南市政府收購方,加上本次新增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將有4個收購方,民眾或企業可依所汰換車輛的種類,選擇合適方案提出申請(如圖示)。環境部表示,目前已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且需執行溫室氣體增量抵換者有40開發案,未來將會有更多開發單位加入媒合收購方,該部鼓勵有老舊車輛之民眾或企業,盡早汰換成對環境較友善之電動車輛,共同為國家淨零排放努力。圖、環境部推動老舊車輛汰舊換新之各車種收購價金

環境部發布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4 (週五)
每月徵求2.2萬名綠領人才 一年增加9% 八年強彈270%綠領AI人才缺口激增到4,300個 占綠領1/5臺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綠領人才扮演關鍵角色。環境部連續第二年與104人力銀行合作完成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2025年1到4月,平均每月超過4,000家企業招募綠領,釋出近2.2萬個綠領工作,比2024年同期增加9%,再創8年同期新高,8年強彈270%!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為了密切觀察徵才企業在不同時間點對綠領人才的需求強度變化,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以過去八年每年1到4月為數據基礎,與2024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以過去八年每年1到10月為數據基礎的比較基期不同。結果發現,即使整體市場的徵才動能上半年比下半年疲弱,最近三年,1到4月平均每月工作機會數105萬個,就比1到10月平均108萬個短少約3%,甚至今年4月美國關稅戰也造成部分徵才企業觀望,但最新發布2025上半年綠領人才需求,依然追平2024年(同為2.2萬人),顯示企業對綠領人才的需求強度仍穩定高於整體市場。環境部為提供多元淨零培育課程,未來將推出一系列加值課程,包括與經濟部合作「節能培訓班」、與內政部合作「淨零建築」課程及與成功大學合開「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課程;另配合衛福部規劃以大型醫療院所人員為對象的「綠色醫療專班」。為培育我國資源循環綠領人才,環境部國環院也將與資源循環署合作開辦「資源循環專班」。此外,環境部目前已透過全國32所大學開設的「環境部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協助員工取得合格證明及提升綠領戰力;求職轉職者,9月後,可將合格證明更新在104人力銀行履歷資料庫,提升求職能見度。近8成綠領工作來自科技、製造、建築營造等6大產業環境部2025年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由環境部彙整各部會提供「臺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相關關鍵字,及合併104人力銀行提供永續關鍵字,包括淨零、減碳、環境工程等領域,2025年關鍵字新增到1,339組。透過104人力銀行累積超過46.8萬家徵才企業會員、超過898.3萬名求職會員資料庫進行大數據探勘,分析近8年含有關鍵字的公司名、公司介紹、職缺名稱、工作內容、條件要求、技能證照等,並分析綠領人才的證照、薪資、及職涯歷程。趨勢報告指出,依產業,2025年約有1.7萬個綠領工作集中於六大產業及占比77%: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一般製造業、建築營造及不動產、批發/零售/傳直銷、醫療保健及環境衛生業、法律/會計/顧問/研發/設計業;其中,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因產業規模龐大、技術密集、法規壓力高、國際競爭激烈與產業鏈長,居綠領人才需求最大產業及占比22%,人才缺口超過4,600人。依職缺,2025年約有1萬個及占比48%綠領工作集中於6大職務:環境安全衛生類人員、業務銷售人員、工程研發人員、維修/技術服務類人員、專案/產品管理類人員、操作/技術類人員;其中,環境安全衛生類人員主責企業實務需符合淨零排碳法規、產業廣泛需求,居綠領人才需求最大職缺及占比15%,人才缺口超過3,300人。綠領職缺第二名則出現迭代,從早年的操作/技術類人員、轉為工程研發人員、再到近兩年的業務銷售人員,企業實踐淨零轉型已從企業本體、進入銷售服務。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 「資源循環零廢棄」綠領需求最多根據環境部2025年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臺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中,戰略8「資源循環零廢棄」,穩居8年來綠領人才最大需求及占比28%,戰略11「綠色金融」人才需求占比20%居次,戰略7「運具電動化無碳化人才」需求占比19%、排名第三。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戰略8「資源循環零廢棄」雖排行第一,但近3年(2023-2025)占比,與前五年(2018-2022)相比,已減降10個百分點,企業對綠領人才的需求,已從產線製程的淨零排放,延伸到前端的綠色研發、以及金融服務。至於2025年綠領工作地區分析結果顯示,60%集中於北部(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桃園市、新竹縣、宜蘭縣);87%集中於六都(78%)及新竹縣市(9%)。8年長期趨勢,北部穩居綠領工作最多的地區、占55%~61%之間,南部占19%~23%之間,中部占17%~21%之間,南部皆略高於中部;中部僅在2020年~2023年半導體S廊道形成時,占比略趨近於南部,並於2025年追平南部、同占19%。綠領AI人才需求逾4,300人 8年成長4倍環境部2025年上半年《綠領人才就業趨勢報告》,針對近2.2萬個綠領工作進行第二次關鍵字過篩,透過419組AI關鍵字詞,如ChatGPT、deep learning、IOT、人臉辨識等,得出2025年平均每個月有4,301個綠領AI工作機會,8年成長398%;占綠領工作數的比例也從2018年的14.7%、增至19.8%,創8年新高。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綠領結合AI已成必然,綠領AI的產業及職務需求也更顯多元!依產業,法律/會計/顧問/研發/設計業的需求占比提升;依職務,軟體/工程、工程研發、行銷的需求占比提升,知識密集服務業為產業導入AI淨零排碳需求旺盛,淨零轉型如同AI整體趨勢,從「做AI」逐步擴散到「用AI」。面對綠領求才若渴,環境部長彭啓明也分享企業獲得綠領人才4大方法:1.破圈,從其他產業或職務挖角綠領人才。2.促動,邀請無求職意願被動求職者加入。3.升級,培育現有員工加值轉型,具備綠領技能。4.共舞,善用公部門資源,並啟動產學合作,例如環境部攜手32所大學推出「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課程」,在教育階段提早養成並預約綠領人才。

「環境即時通APP」是您暑期旅遊智慧伙伴!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4 (週五)
暑假來臨,許多民眾早已規劃好出遊行程,準備迎接充滿陽光與歡樂的假期。環境部推出的「環境即時通APP」,您就能輕鬆掌握即時空氣品質、天氣,溫度、環境設施等資訊,更結合了最新空品標準的智慧預警機制與多元的環境設施查詢服務,讓您的夏日國旅安心暢行無阻。為更全面守護民眾健康,環境部已於 114 年 1 月 1 日起實施新的空氣品質標準,大幅提高 AQI 各項污染物濃度門檻的嚴格度,這意味著對空氣品質的要求更為嚴謹。同時,為強化對敏感族群的防護,當特定污染物的小時濃度達到預警數值時,「環境即時通APP」與「空氣品質監測網」(https://airtw.moenv.gov.tw/)會同步提前發布防護公告,即時提醒民眾加強自我保護。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這項即時防護公告已累計發送達 1,059 則,展現環境部在空氣品質預警與健康防護上的積極作為。此外,環境部更將守護學童呼吸健康視為重要任務。針對校園空氣品質對兒童發展與學習的潛在影響,特別推出「空氣品質監測網」的即時空品測站資訊看板小工具。這項服務讓全國各級學校網站能直接鑲嵌即時數據,精準呈現AQI、PM2.5、PM10、O3的最新資訊。這不僅是學校掌握校園空品的「智慧之眼」,讓老師能依據數據彈性調整戶外活動,家長也能隨時查詢,對孩子學習環境更安心。目前已有 5,113個網站申請引用此服務,顯示其高度需求與實用性。「環境即時通APP」除了提供現地即時空氣品質外,在生活上亦是優質的旅遊智慧伙伴,當您在異地想找個地方用餐,或是突然需要使用洗手間,APP都能立即為您指引方向。這裡匯集了包括環保餐廳、環保標章旅館、循環杯借用服務門市、循環容器盛裝餐點業者、友善商店、公共廁所、飲水機、農場及森林遊樂區,以及機車定檢站等十大類便民設施資訊。在旅途中,想知道身處區域是否有大型工廠的空污排放?APP已整合了列管污染源的煙道氣連續監測即時查詢系統,讓民眾能隨時隨地用手機查詢到最新的空污排放情形。環境部誠摯邀請所有民眾,在享受愉快的暑假旅程之際,立即於Google Play(Android版本)及App Store(iOS版本)下載使用「環境即時通App」,讓它成為您隨身攜帶的智慧小秘書,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即時掌握空氣品質,安心暢遊臺灣每個角落,共同守護我們的環境!

有願就有力,環境部表揚113年地方政府努力成果,期勉攜手共創環境永續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3 (週四)
為嘉勉各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上的努力付出,環境部特於今(3)日在環境部舉行「113年度環保績效考核績優機關頒獎典禮」,並由彭啓明部長親自授獎予每個獲獎單位。彭部長除了肯定所有第一線環保同仁的專業投入與執行成效,更以「有願就有力」這句話勉勵大家,希望所有環保機關的同仁都能因應當前淨零及減碳趨勢,結合公私部門力量,以及利用AI等科技工具在業務上持續精進,為民眾打造優質生活環境。環境部表示,年度考核包含「環評與環教」及「空污防制」等9種分項業務,總合後由彰化縣、新竹市、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及桃園市等6個縣市獲得總成績的特優獎項。環境部表示,在這次考核中看到各縣市都能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資源及科技在每個環保面向創新發揮,解決問題並爭取佳績。例如獲得6項特優的彰化縣政府,能運用AI智能判煙系統監控溪州焚化廠,以及配合淨零綠生活政策在「甜蜜無塑憶蔗香」中融入永續市集概念;同樣獲得6項特優的新竹市政府以「循環方舟」無人回收站首創牛奶瓶精細回收技術,以及結合竹塹古城文化底蘊設計生態探索小旅行,還有導入AI自動偵測路面髒污,將市容管理智慧化;此外,高雄市及屏東縣政府均獲得5項特優,其中高雄市成立「淨零學院」協助產業、政府培育淨零人才,提升企業減碳能力,另以衛星影像與無人機技術追蹤污染源頭,提高稽查精準度;屏東縣則協助農民農業轉型,從檳榔轉作可可並取得全國首張碳標籤認證巧克力,以及在宮廟活動中推動使用循環容器,減少一次性用品消耗。環境部最後表示,辦理環保績效考核的目的除了希望給予地方政府鼓勵與肯定外,也期許能透過這個機會讓各縣市彼此交流學習,成長創新。因為環境保護是普世價值,而隨著臺灣社會環境素養的提升,民眾對環境品質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尤其當前國際上對淨零排放以及氣候變遷等議題的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仍有賴中央與地方政府通力協作,透過多元創新手法來全面推展政策,才能持續提升臺灣環境品質,保障國人健康福祉,實踐環境永續目標。

環境部攜手桃園市政府演練 提升北區災後環境復原調度效能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2 (週三)
為使災後環境迅速復原,環境部與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於今(7月2日)舉行「災後環境復原調度暨環境消毒演練」,由環管署劉瑞祥副署長及桃園市政府環保局黃美君主任秘書共同主持。本次演練模擬颱風豪雨過後水溝淤積、樹木倒塌等可能影響市區交通與環境衛生的情境。本次演練係為加強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協調與反應機制,進一步提升各級政府在災後應變、環境清理與消毒處理等多重任務中的快速反應能力,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並維護環境品質。演練現場模擬了災害發生後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情境,並實地調度鄰近未受災之臺北市、新北市及新竹市支援清潔人員、各式車輛及各類消毒設備,參演人員全副武裝,全方位展現災後清理與環境消毒的標準流程,有效模擬颱風豪雨過後部分地區因道路、排水系統受阻而引發的環境衛生問題。演練中,環境災害管理資訊系統(EMIS)作為數位平臺,整合各單位可即時共享之支援機具、人力與消毒藥品,並示範跨區域資源調度作業,有效縮短災害後各類救援與復原行動啟動的時間。透過此次演練,參與單位不僅驗證了各項應變流程,更在實戰模擬中確認了機具支援、清除及消毒作業之間的密切協作,可望在未來災害發生時,迅速展開救援及恢復市容。隨著近年來氣候變遷導致颱風、豪雨等災害頻率與強度逐漸增加,災後環境復原與衛生安全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考驗。本次演練強調中央與地方部門之間的資源整合與橫向協調,並展現出跨縣市調度應變資源的整體作戰能力。環境部表示,面對嚴峻氣候挑戰,除了完備災後復原機制外,日常防災與環境維護工作亦不容忽視。未來該部將持續優化並推廣相關應變演練,並鼓勵各界積極參與配合,共同維護民眾健康與生態環境安全,為全國災害應變體系提供實戰經驗支援。

114年7月10日「第三期六大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公聽會」即日起開放報名、廣徵各方意見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2 (週三)
「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已於今(114)年5月6日經行政院核定,為達成減碳目標,各部門主管機關已積極依法提出所屬部門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草案),目前已公開於「氣候資訊公開平臺」廣徵意見;為便於民眾參加,掌握國家減碳行動全貌,各部會訂於114年7月10日(四)於環境部後棟2樓多功能會議室,辦理公聽會,即日起開放報名,會議全程同步線上直播,落實公眾參與。環境部表示,我國提出「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以119年溫室氣體淨排放量較基準年(94年)減量28±2%為目標,並同時明定119年電力排放係數階段目標為0.319 公斤CO2e/度及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及環境六大部門階段管制目標;環境部說明,依氣候法第11條暨同法施行細則第7條規定,六大部門主政部會應於第三期階段管制目標核定後6個月內,經公聽會程序後訂修所屬部門行動方案草案,送環境部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為加速我國減碳行動,各部門已依今年1月23日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提報之「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包含「部門自主減碳計畫」及20項「減碳旗艦行動計畫」等,提出本次第三期部門行動方案草案,並徵詢「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學者專家技術諮詢小組」意見納入參酌修正,行動方案內容包含現況分析、部門管制目標及評量指標、推動期程、策略及措施、預期效益及可能影響評估、管考機制。環境部說明,公聽會將由六大部門主管部會(能源部門及製造部門為經濟部、住商部門為內政部、運輸部門為交通部、農業部門為農業部、環境部門為環境部)召開,除邀請中央及地方有關機關、學者、專家、民間團體外,開放民眾報名實體參加,亦得上線觀看會議直播,會議資訊(含報名連結)及各行動方案草案均統一公布於氣候法指定資訊公開專責網站「氣候資訊公開平臺」(網址:https://www.cca.gov.tw/info/),自即日起至今年8月1日前,歡迎各界至該網站點擊各行動方案草案之「我有意見」欄,踴躍發表寶貴意見,提供各部門主管機關參酌訂修行動方案。環境部強調,我國減碳目標之達成,需要各級政府與國民、事業、團體共同推動,展望我國將於明年邁入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期透過本期行動方案公聽程序及廣徵意見,與各界展開多元之社會對話,增加瞭解凝聚共識,開啟全民第三期氣候行動。

塑膠襯墊、泡殼責任業者自116年7月1日起 須標示塑膠材質辨識碼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1 (週二)
環境部為加強宣導塑膠襯墊、泡殼回收,並接軌國際有關塑膠包材的材質標示制度,發布修正「應標示回收相關標誌之物品或容器責任業者範圍、標誌圖樣大小、位置及其他應遵行事項」,增訂塑膠襯墊與泡殼應標示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的相關規定,並自116年7月1日起實施。環境部說明,本次修正主要配合112年新增公告塑膠襯墊與泡殼為應回收廢棄物,為宣導民眾與機關學校加強回收,規定製造或輸入未包裝商品的塑膠襯墊或泡殼業者,須標示塑膠材質辨識碼於塑膠襯墊、泡殼的本體上;進口商品含有塑膠襯墊或泡殼之輸入業者,則須標示塑膠材質辨識碼於本體上或商品的包裝、標籤上。此外,業者若選擇將塑膠材質辨識碼標示於進口商品的包裝或標籤上時,須於塑膠材質辨識碼下方標示對應材質之包材、容器,以辨明其塑膠材質。環境部進一步指出,若塑膠襯墊或泡殼用於包裝藥品、健康食品或醫療器材等物品,因考量於包材本體增加材質標示可能涉及變更包裝材質或結構,須經安定性試驗、臨床前測試及衛生福利部相關審查許可,進而影響相關產品供應穩定性與民眾健康需求,故此類塑膠包材可免標示。環境部強調,本公告實施日(116年7月1日)前既有已登記塑膠襯墊、泡殼責任業者,最遲應於116年9月30日前完成塑膠材質標示;本公告實施日後新登記責任業者,則應於「登記屆滿三個月之次日起」完成標示。期盼透過材質標示,引導責任業者朝向平板包裝的材質單純化,同時促使民眾與機關學校落實塑膠平板包材回收分類工作。有關本次公告相關資料請參閱新聞附加檔案,或至行政院公報資訊網(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下載。

7月1日起氫氟碳化物未經許可禁止輸出入 違者將處新臺幣10~100萬罰鍰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1 (週二)
為對接國際環保公約蒙特婁議定書「吉佳利修正案」將高溫暖化潛勢物質「氫氟碳化物(HFCs)」納管,環境部已於114年2月25日發布「氫氟碳化物管理辦法」,明定氫氟碳化物之國家消費量削減時程,並自114年7月1日起未經核准不得輸入或輸出氫氟碳化物。環境部特別呼籲使用或供應氫氟碳化物的廠商,於氫氟碳化物輸出入前須先取得核准,以免觸法。環境部表示,國內氫氟碳化物常作為冷凍空調冷媒、消防滅火藥劑以及電子業製程等用途,因其高溫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對氣候變遷造成影響,因此在蒙特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通過「吉佳利修正案」,將氫氟碳化物納為管制物質,規範各締約方應分階段削減氫氟碳化物消費量(即製造量+輸入量-輸出量),以逐步減少氫氟碳化物的使用。我國也在今(114)年2月25日公告「禁止或限制製造、輸入、輸出、販賣、使用或排放之氫氟碳化物種類」,並發布「氫氟碳化物管理辦法(以下稱管理辦法)」,明定我國氫氟碳化物消費量基準量、各階段削減率與削減期程以及相關管制措施。環境部鑑於管理辦法甫於今年發布上路且訂有相關管制措施,特別提醒下列事項,以免違反管理辦法規定而依氣候變遷因應法第52條處以新臺幣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之罰鍰:1.自7月1日起,氫氟碳化物未經核准不得輸出或輸入,且限向遵守蒙特婁議定書規定之國家或地區為之。2.廠商應於取得氫氟碳化物核配資格及核配量後,始得自行或委託供應廠商向環境部申請核發輸出入許可證,辦理輸入或輸出作業,且輸入或輸出貨品應於核准之期限輸入或輸出。3.具核配資格或持有核配量之廠商應於每年1、4、7、10月底前申報上一季執行實績;取得核配量之使用廠商不得販賣氫氟碳化物或從事經銷之業務;取得核配量之供應廠商經環境部核准,始得將所持有之核配量互為轉讓。4.事業如有氫氟碳化物之需求,可洽詢已獲得環境部核配資格之供應廠商,亦可依管理辦法第6條規定,於今年7月底前,檢具相關資料向環境部申請115年及後續年度之核配資格及核配量並經核准後,再辦理輸出入申請作業。若事業或廠商對於相關規定有任何疑問,歡迎撥打諮詢專線(02)2322-2050或至氫氟碳化物HFCs核配申請與申報系統(網址: https://hfc.moenv.gov.tw/Account/Login?ReturnUrl=%2F)參閱相關資料。

如廁體驗回饋抽iPhone 16! 票選性別友善標示再加碼!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1 (週二)
為提升我國公廁品質,環境部自114年7月1日至8月31日舉辦「如廁體驗你分享,票選標示加碼抽」活動,邀請民眾踴躍參與公廁品質意見回饋與性別友善廁所標示票選,總獎項價值高達20萬元,最大獎為最新款iPhone 16手機。民眾只需於活動期間,掃描全國列管公廁張貼的專屬QR Code,填寫如廁後對廁所整潔、設備與使用感受等意見,即可獲得一次抽獎資格。另同步參與「性別友善廁所標示票選活動」,還可加碼獲得10次抽獎機會,顯著提高中獎機率。若現場無張貼QR Code,也可下載「環境即時通App」進行搜尋與回饋,只要手機定位顯示於通報當下位於該公廁周邊100公尺範圍內,即可參與活動。另外,針對近期有民眾關心公廁蹲式、坐式問題,環境部特別澄清環境部補助地方政府興建公廁的坐蹲比為3:2,是為了考量國際趨勢、環境衛生打掃方便性及老年化社會等因素,增加坐式廁間數,讓需要的人多一個選擇,現階段不會將蹲式廁所全部廢棄掉,蹲式廁所也不會減少。依據16年前內政部國土署所訂定公共建築物衛生設備設計手冊坐蹲比是2:3以上,昨日新聞稿所寫的3:2應予更正。環境部強調該部補助地方設置興建公廁的坐蹲比例3:2,並非減少蹲式廁所,而是蹲式及坐式廁所都會增加,以滿足所有需要的人的需求。環境部表示,為打造符合民眾期待的如廁環境,回饋系統已優化操作介面與回傳流程,民眾填寫意見後,內容將即時傳送至廁所管理單位,協助即時掌握現況、迅速處理改善,提升服務效能。本次活動亦結合性別友善廁所推動工作。根據世界廁所組織調查,女性如廁所需時間為男性兩倍以上,設置性別友善廁所有助減少排隊時間,同時照顧多元性別群體的如廁需求。票選活動網址為:https://gov.tw/6En,全民可共同參與,選出具代表性與高辨識度的標示設計,打造更舒適、安全、友善、尊重與包容的公共空間。環境部強調,公廁品質的提升不僅仰賴硬體完善與清潔人力,更需全民參與維護與養成正確如廁習慣。「自己弄髒自己清」為日常禮儀,共同維護整潔,減輕清潔人員負擔,善待下一位使用者。活動詳情與回饋入口請上「環境衛生管理資訊系統」https://esms.moenv.gov.tw/

紙餐具回收基金就源徵收 兼顧稽徵效率與公平性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7/01 (週二)
環境部為提升紙平板容器(如:紙杯、紙碗等紙免洗餐具)回收基金徵收與營業量查核效率,並促使責任業者確實申報,以維持課費公平,爰修正「物品或其包裝容器及其應負回收清除處理責任之業者範圍公告事項」第6項、第6項之一及第1項表1、第2項表2,將現行紙平板容器之課費對象,由紙平板容器製造業者,改向紙板(捲)製造或輸入業者徵收回收清除處理費,並自116年7月1日實施。環境部表示,近年紙餐具需求及回收量大幅增長。經查,國內多數紙餐具原料均為純木漿紙板(捲),且九成以上自國外進口,可利用進口報關資料管理紙板(捲)輸入量與輸入業者,較現行向紙平板容器製造業課費,更能有效掌握應列管對象與營業量,據以提升紙平板容器回收基金之稽徵效益,據以維護責任業者公平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環境部說明,本次修正紙平板容器責任業者範圍,主要僅是調整課費對象,並設有2年實施緩衝期,俾利未來新納管之紙板(捲)責任業者,及早知悉應納管之紙板(捲)定義與責任業者範圍。同時,本次責任業者範圍公告後,將另行修訂應回收廢棄物責任業者管理辦法,完善紙板責任業者未來辦理登記、申報營業量作業規範等事宜。有關本次公告相關資料請參閱新聞附加檔案,或至行政院公報資訊網(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下載。

環境部部長出席見證碳交所與歐洲能源交易所簽署MOU 未來合作建構我國ETS制度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6/30 (週一)
臺灣碳權交易所與歐洲能源交易所(EEX)於2025年6月27日在德國萊比錫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環境部彭啓明部長、施文真政務次長及氣候變遷署張根穆副署長也一同參與見證,並參訪EEX的線上模擬交易平台運作機制,未來EEX將分享受託執行歐盟排放交易制度的豐富經驗,與我國資源共享並提供相關教育訓練資源,協助臺灣碳交易市場平台以及能力建構。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在受邀參與簽署儀式時表示,建立國內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制度是政府現階段的重要任務,此次碳交所與EEX簽署MOU,可借助其協助他國建置ETS制度的成功經驗,包含人才培訓、平臺設計與未來營運等面向,尤其是在巴黎協定第6條通過後,全球單一碳市場將成為趨勢,碳交所與EEX的合作是非常重要且迫切的。環境部將持續關注碳交所與EEX的密切合作,並積極展開跨部會合作,推動ETS制度建置與法規完善等工作。環境部表示,歐盟是全球最早實施ETS的區域,具有完整的法規體系與架構,也是各國推行ETS制度重要的參考標的,而EEX則是EU ETS主要指定的拍賣平台之一。我國ETS制度的推動,將由環境部主責法規體系及制度的建立,並由碳交所負責執行額度交易等事宜,為此,環境部也將與金管會及經濟部等進行跨部會合作,儘快完善法規環境,全力支持碳交所,現階段臺灣初步的公私協力共識已經達成,相信不久後我國ETS將可以順利上路。環境部正規劃於2026年進行ETS試行,以及在2027年至2028年推動ETS制度,與碳費制度雙軌併行。本次碳交所簽署MOU,除了象徵臺德在碳定價制度建構上的深度合作,環境部也期許碳交所能藉由EEX的協助,建置穩健透明的碳排放交易平台,為未來ETS的試行與推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循環署推出「減量里程碑許願池」 邀民眾一起參與減量行動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6/30 (週一)
因應近年國際減塑目標,今年將提出新版《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為讓各項措施能夠符合社會的需求與期待,將於7月1日起至8月31日開放「減量里程碑許願池」專區,廣納民眾對一次性產品減量措施的具體建議與期望。此次許願池重點聚焦六大品項,包括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吸管,以及新增納入的零售商品與網購包裝。透過全民參與共同盤點可行方案,讓政策更貼近生活、產業更具韌性。環境部自2002年起推動減量管制措施,並於2018年針對塑膠袋、免洗餐具、飲料杯及吸管等四大一次性產品提出減量或限用的期程。隨著國際對塑膠污染問題的關注升級,新一輪《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會議將於今年8月5日開始,我國也密切關注這一進程及未來的塑膠管制方向,並將其作為參考,定期滾動檢討及調整我國的減量里程碑,確保政策與國際趨勢接軌。雖然我國自2018年起已經全力推動塑膠減量政策,並藉由實施購物袋收費、限制免洗餐具等措施來控制一次性塑膠的使用,但隨著市場環境的快速變化,特別是COVID-19疫情期間,外帶、外送與網購的需求急劇上升,衛生及便利性使一次性塑膠產品使用需求增加,挑戰了原本的減量成效。同時,減塑措施在執行過程中,牽涉民眾生活便利性的改變,重新培養環保消費習慣有其難度,另外替代材質的技術門檻及成本相對較高,亦增加政策推動及產業轉型的複雜度與挑戰性。面對這樣的情形,非僅透過政府單方面法令規定推動,而需要更多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參與。本部近期與企業、民間團體及宗教文化等多方力量跨域結盟合作,針對不同場域特性,以鼓勵與限制提供等策略併用,聚焦於推動重複使用與回收利用,並透過擴大二手袋使用、回收重複使用容器、建置循環杯租借系統等方式,兼顧減量與生活便利。下半年將在建國花市做為減塑的示範場域,以重複使用、自備購物袋、使用替代產品來減少塑膠袋的使用,與花市的管理單位、自治單位及攤販共同建立可推動的減塑模式。「減量里程碑許願池」專區設置於一次用產品源頭減量宣導網(網址: https://recycle2.moenv.gov.tw/wishingwell/),許願池於7月1日起至8月31日開放,民眾可以在專區提供針對六大品項減量措施的改善建議,或提出對政策的期望,讓減塑行動不僅是政策的推動,也能成為全民共同行動的目標。更多國際做法及我國減塑政策亦可至網站參考。

塑膠平板包材回收清除處理費自114年7月起徵收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6/30 (週一)
環境部今發布修正「容器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增訂各類「塑膠平板包材」之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本次增訂的主要原因是自114年7月1日起,塑膠平板包材製造或輸入業者,應按規定申報其塑膠平板包材之製造銷售量或進口量,再依公告各類塑膠材質之徵收費率,計算應繳納之回收清除處理費,用以支應民眾回收的廢塑膠平板包材於國內後端回收清除處理的相關補貼費用,以促進塑膠資源的循環利用,降低對環境的衝擊。環境部說明,塑膠襯墊、泡殼已於112年5月19日新增公告為應回收廢棄物,並納入塑膠平板包材範疇。經過兩年的實施緩衝期,新增納管的塑膠襯墊、泡殼製造或輸入業者,依規定需自114年7月1日起,辦理責任業者登記、申報營業量及繳納回收清除處理費。本次增訂各類「塑膠平板包材」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中,因PET塑膠材質的平板包材所需回收處理成本較高,故與同材質的瓶罐類容器採不同徵收費率,且為減少責任業者衝擊,採分五年三階段逐步調整徵收費率:第一階段(114年7月1日至117年6月30日)每公斤徵收新臺幣(下同)10.2元、第二階段(117年7月1日至119年6月30日)每公斤徵收14元、第三階段(119年7月1日起)每公斤徵收16.56元。其他各類塑膠材質平板包材均與同材質瓶罐類容器採相同徵收費率。環境部進一步強調,國內廢塑膠平板包材預估年產生量為6.8萬噸,過去許多用於包裝商品的塑膠襯墊、泡殼,因無回收補貼誘因,未能被有效的回收分類、處理。為促進資源循環利用,逐步擴大塑膠平板包材的回收量能,進而減少塑膠廢棄物。透過公告塑膠平板包材為應回收廢棄物,並同時考量回收處理成本以及製造與輸入業者負擔能力,審慎訂定合理之徵收費率,兼顧環境保護與產業穩健發展。

借鏡德國經驗 臺灣碳定價之路堅定前行

環境教育新聞 - 2025/06/28 (週六)
臺灣環境部彭啓明部長這次率團赴德國取經,接受中央社駐德記者專訪時,特別強調臺德於2018年簽署MOU後持續交流至今逾7年,臺灣碳費制度終於在今年正式上路,未來建立完善的碳費制度;推動ETS 試行、碳交易市場及與鄰近亞洲國家合作接軌,列為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對趨動企業實際減碳非常重要。彭部長這次也順道拜會了德國聯邦環保署(UBA)署長及剛改組後的聯邦環境部(BMUKN)負責氣候治理的總司長,雙方就碳定價策略、能源轉型挑戰深入交換意見。部長表示,德國在能源政策溝通與社會共識建構上的長期努力,對台灣極具參考價值。同時,台灣在數位治理、AI 應用、資源循環技術上的創新發展,也獲得德方高度關注,雙方將持續擴大在氣候治理與循環經濟領域的合作機會。彭部長專訪指出,此次研習與過去最大突破就是過往這類型的學習活動多由官方先行,企業只能被動獲得相關資訊,但台灣綠盟組成企業都是未來驅動台灣綠色轉型的領導者,且對減碳企圖心及敏感度更高,也是未來臺灣試行ETS制度的潛在合作夥伴,所以此次邀請企業與政府一同前往學習並相互交流,直接效益將更為顯著。部長進一步指出,德國最值得借鏡的是他們20年前就開始推動碳定價及ETS制度,目前也積極規劃於2027年開始實行ETS2,對象包括建築、路上交通及家戶等,涵蓋全國85%溫室氣體排放源,影響更為廣泛複雜,且面對的挑戰及壓力將更高,但淨零減碳及環境保護長期在德國及歐盟國家已內化成為他們的DNA,政府及民間都俱有高度共識,縱然需要付出一些代價仍堅定前行,這部分德國也擁有非常完善的利害關係人社會溝通制度與轉型機制,並設置專責單位,未來都值得台灣學習。台灣與德國長期在碳交易制度方面已建立深厚交流與互動基礎。2018 年台灣駐德代表與德國環保署簽署合作備忘錄後,雙邊合作更為密切。而德國代表處也提及,德方明顯感受到臺灣長期在推動碳定價的努力及決心,因此也樂於分享經驗並大力支持協助台灣!環境部強調,碳費上路已開啟台灣碳定價元年,下一階段穩定現行碳費制度及逐步建立具價格誘因與公平競爭的碳市場,才能驅動企業轉型及引導綠色投資,強化台灣在全球淨零經濟中的競爭力。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