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環境教育新聞

訂閱 環境教育新聞 feed
環境部新聞專區-新聞發布
已更新: 5 小時 29 分鐘 前

環境部提醒:6月30日前完成碳費自主減量計畫登記申請

2025/06/27 (週五)
我國碳費制度已於114年正式實施,預估徵收對象涵蓋約252家企業(共464家工廠),企業於115年5月須依114年排放量來申報繳納碳費,為鼓勵企業積極投入減碳行動並享有優惠費率,環境部提醒有意願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的業者,務必於今(114)年6月30日前填具申請表並正式行文至該部提出登記申請,即可先保留優惠費率資格,再於8月31日前完成計畫書的補件作業。根據「碳費收費辦法」與「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的規定,企業須於今(114)年6月30日前向環境部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經審查通過後明(115)年繳交碳費時,就能以優惠費率(100元/公噸CO2e或50元/公噸CO2e)計算;倘若晚於6月30日提出,則明年則須用一般費率(300元/公噸CO2e)繳費。環境部為協助企業因應國際關稅政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參照財政部所得稅申報作法,提供「先登記申請、後補充資料」的方式,讓事業有充分的時間來完善技術方案與自主減量計畫書之資料準備,請事業務必把握最後的時間,在6月30前正式行文提出計畫的登記申請(以郵戳為憑)。根據環境部統計,至6月26日止已有249家事業(廠)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申請,其中包括有62廠申請行業別指定削減率(附表一)與187廠申請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附表二);另外也有115家事業(廠)已完成意願登記,總計目前該部已受理364家事業(廠)的自主減量計畫申請或登記,換言之有近8成的碳費徵收對象都會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的申請,預期這些自主減量計畫將為臺灣減碳帶來新的成長動能。環境部重申,碳費制度為臺灣邁向2050淨零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亦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策略,碳費制度在輔以自主減量計畫及指定目標下,除確保碳費徵收制度的減量成效外,也可引導產業走向綠色轉型,環境部呼籲尚未提出申請之收費對象,務必要在6月30日前發文向該部提出登記申請,保留優惠費率的適用資格,並保障自身權益。

完成阿爸的願望 南門國中成為北市第一所綠旗認證生態學校

2025/06/27 (週五)
環境部今(27)日辦理「臺美生態學校認證表揚暨成果發表會」,針對114年獲認證的學校頒發證書,同時也頒發感謝狀給長期陪伴生態學校的黑松、彩晶等8家基金會。環境部表示,為了鼓勵學生自發參與,並以實際行動影響校園環境及社區,臺灣自103年與美國環保署合作推動「臺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目前已有791所學校參與,並有500所學校獲得認證。本次共有9所學校取得銅牌,9所取得銀牌,以及6所取得綠旗。而難能可貴的是臺北市的南門國中,除了是臺北市第一所獲得綠旗的學校,背後還有一個實現爸爸願望的故事。環境部轉述南門國中表示,該校長期投入臺美生態學校計畫,並分別在105年及107年獲得銅牌及銀牌認證,主要的推手就是當時的謝扶成主任。而111年時,謝主任的女兒也是當時校內班聯會代表的謝祈恩同學,為了能延續爸爸的願望,特別號召了一群同學組成生態團隊,透過檢視校園環境問題與提出解決方針,播下生態學校成長的種子,即使謝主任及謝同學後來都陸續離校,但在後繼學弟妹及師長的努力,以及臺北市環境教育中心與環保局的協助下,在「生物多樣性」、「永續食物」或「消耗與廢棄物」等方面都表現傑出,成果包含復育原生魚種、推動惜食與紙容器回收,以及結合生態解謎與食農課程等,並獲得審查委員的一致肯定,也取得最高榮譽的綠旗認證。另外為了鼓勵社會資源協助生態學校成長,環境部也在今日頒發感謝狀給黑松、彩晶、金車、群創、耀登炳南、台達電子、光寶及觀樹等8家基金會,其中黑松教育基金會自102年以來長期投身環境教育,後來透過「黑松愛地兒點子計畫」、「黑松綠+校園生態計畫」及「黑松尋。耕課程計畫」等具生態學校理念的專案,引導桃園地區的學子探索家鄉環境,培養對土地的關懷與行動力,累計已有68所學校、4.6萬名師生受惠。而彩晶文教基金會則是以全國學校為對象,透過推動「生態學校」及「科技創新暨永續教育」等計畫,以經費、媒體宣傳及論壇等方式協助全臺37所學校、42個專案及近1萬3千名師生推動校園環境教育。因此環境部也特別頒發了「生態學校卓越貢獻獎」給這2個基金會,感謝他們的貢獻。環境部最後表示,臺美生態學校夥伴計畫以完整的制度引導學校透過7大步驟及12項環境路徑執行校園永續治理,並藉以取得銅牌、銀牌及綠旗等3級認證。因此這些年來許多重視生態與環境議題的學校,都願意選擇,也能輕易依循這項制度發展出自己的故事與特色。這次獲得綠旗認證的學校除了南門國中外,還有桃園市新埔國小、美華國小、高雄市左營國小、彰化縣芙朝國小及屏東縣餉潭國小等5所學校,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到環境部「環境探索館」(https://eeis.moenv.gov.tw/)及「臺美生態學校夥伴」(https://ecocampus.moenv.gov.tw/)等網站發掘他們的故事,更期待有更多的學校及社會資源能夠共同參與生態學校,一起為我們的環境及未來種下重要的種子。

公告修正「乾電池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鼓勵自建循環鏈享優惠費率

2025/06/27 (週五)
環境部為推動乾電池國內循環發展,自114年7月1日起,製造、輸入或進口二次鋰電池之責任業者,可提出自建回收循環鏈計畫,經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核准後,得改以優惠費率繳交二次鋰電池回收清除處理費,鼓勵業者投入後端產業,提升資源循環效能。環境部指出,國內近年二次鋰電池因淨零轉型之推動,使用量大幅成長,為促成責任業者結合上、中、下游自建回收循環鏈,設計具經濟誘因的優惠費率制度,引導責任業者將關鍵物資留在國內回收處理循環,責任業者自建循環鏈計畫經核准後,採國內循環者,給予第一級優惠費率每公斤5.1元;採境外循環者,給予第二級優惠費率每公斤6.66元,兩者均大幅低於原費率每公斤39元,最高可減免超過八成,期鼓勵業者投入資源,建構自主回收循環鏈,強化國內循環再利用能量,落實乾電池從回收、處理到循環再利用的完整路徑,帶動產業邁向綠色永續發展。環境部表示,藉由自建回收循環鏈,責任業者可將製造或輸入的廢乾電池進行單獨分流處理及再生利用,不僅能顯著提升資源循環效益,亦能推動公私協力,共同建構未來回收處理所需的產能與基礎設施。有關本次公告修正相關資料請下載新聞附加檔案,或至行政院公報資訊網(網址:https://gazette.nat.gov.tw/egFront/)下載參閱。

臺日攜手 打造友善永續公廁新未來

2025/06/27 (週五)
環境部今(27)日與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台灣衛浴文化協會合辦「臺日廁所趨勢交流研討會」,邀集日本專家學者、我國專家學者及中央與地方機關等,共同研討公廁設計與管理發展趨勢,打造潔淨、舒適、友善及永續的公共廁所。研討會中,主辦單位分享公廁升級推動成果,包含導入科學化診斷技術、乾式清掃法、智慧監控系統與全坐式廁間設計,有效改善異味問題、提升如廁安全與滿意度。來自日本的與會專家也分享「災害廁所與地震」、「日本的廁所改善與維護分享」及「日本高齡化課題因應」等課題。沈志修常務次長表示期盼藉由本次跨國經驗的交流與實務對話,共同提升公共廁所的品質。本次研討會交流的議題包括公廁設計、管理維護及友善服務等三大面向。在設施設計方面,因應超高齡化社會,研討推動全坐式廁間,除反映家庭中坐式廁所的普及現況外,亦更符合高齡者及行動不便者的使用需求。在維護管理方面,導入乾式清掃法,有助於公共廁所保持清潔乾燥;透過智慧科技提升管理效率並搭配科學化的「公共廁所診斷技術」,可精確找出髒臭來源,藉以進行調整設計或清潔流程,進一步優化維護機制。此外,針對多元族群需求,如具人工造口者、視障者、孩童、長者等,提供如更衣空間、尿布台等必要設施,強化公共廁所的友善性與包容性。環境部將持續推動特色公廁建置,並透過檢討修訂補助公共廁所興建及修繕工程督導指引,要求受補助公廁設計時應納入無障礙、性別友善、親子與高齡者使用需求,以增進公廁友善及包容性。透過舉辦此次臺日廁所交流研討會,不僅深化合作,更為臺台灣邁向永續發展目標(SDG)注入新的動能,朝向提供清潔衛生設施(SDG6)、性別平等服務空間(SDG 5)、減少不平等(SDG 10)以及打造包容安全及永續城市(SDG 11)的目標努力。

環境部依法依程序公告四接環評審查結論,絕無突襲

2025/06/27 (週五)
針對近期媒體對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環評書件定稿程序及動工準則的疑慮,環境部說明協和電廠環評案與所有環評案件做法相同,均依法依規定辦理,無任何例外情事。環境部說明第28次環評大會審查協和電廠環評案,經所有環評委員進行充分討論後,要求台電公司應將108年迄今土壤及地下水之自主調查報告資料納入定稿附錄,並增加土壤及地下水之監測地點、項目及頻率,後續應積極依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辦理。台電公司後續依環評大會決議提送定稿本至環境部認可,環境部經審視定稿本內容後依法公告審查結論,絕無媒體所稱突襲狀況。在動工程序方面,環境部針對環評審查結論均通案要求開發單位必須於工程施工前30日內,以書面通知主管機關及預定施工日期。開發單位除應依環評審查結論辦理,還必須符合土壤及污染整治法規定始得動工。環境部強調,不論是環評定稿確認、核准動工,或針對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的處理,皆依法令和既定程序辦理,各環評案件均遵循統一標準。對於關心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環評的居民,環境部尊重各方依法提出訴願及行政救濟的權利,並將就訴願程序及實體理由依法答辯,保障各方權益。

環境部推動「沼到田、沼到電、沼專業」 打造減碳循環新典範

2025/06/26 (週四)
環境部為協助畜牧業綠色轉型,達到與環境共生共榮及循環永續的目標,透過法規、結合跨部會資源以及中央地方協力輔導、推動技術等,將畜牧業排放的廢水轉成有價值的資源,串聯技術價值鏈,轉廢為能、糞土變黃金,不僅讓環境更好,更能「沼到田、沼到電、沼專業」,達成永續環境的韌性目標。資源化法規目標明確,引導產業轉型升級為改善長期以來畜牧廢水對河川造成的污染,環境部積極推動畜牧糞尿資源化,尤其在中南部河川,部分嚴重污染測站近9成的污染原因來自畜牧業排放。因此修訂《水污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第46-1條,明定資源化目標比率:大場(豬2,000頭、牛500頭以上)應於111年底及116年底前分別達成5%與10%;小場則應於114年底及118年底前分別達成5%與10%。截至目前,全國大場已全數達成5%目標,小場亦有約7成達標,仍有近1,400家畜牧小場未完成114年底規定的5%目標。自106年訂定小場資源化比率法規目標起,歷經8年地方政府辛勞輔導、管制作為,114年底小場強制資源化法定比率5%即將實施,環境部呼籲畜牧場配合完成資源化目標辦理,以免受罰。打造零廢循環,集運、處理、施灌三管齊下環境部結合農業部與地方政府資源,推動包括大場代小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及施灌試驗等措施,提升廢水處理與去化能力。自107年至今已補助20案處理場及131輛施灌設備,累計處理畜牧場132場、豬隻16.8萬頭、牛隻1.4萬頭,顯著減緩高污染區域水質壓力。此外,目前已推動133種作物施灌沼液沼渣,肥分使用管道多元,環境部亦與台糖合作於屏東九如平地造林地執行林地施灌實驗,試驗結果顯示,林木無死亡、無肥傷,樹圍持續成長約1至3公分;鄰近農民表示無異味,土壤監測數值皆無異常,開啟沼液沼渣肥分回用於林地新模式。推動技術認證,建立廢水處理技術價值鏈為協助畜牧場克服技術門檻,環境部建立「永續環境治理技術認證」制度,其中針對具效能之能資源化技術進行查證,未來並作為優先補助與媒合推廣對象。同時將規劃推出「畜牧糞尿能資源化沼氣發電獎勵計畫」,獎勵畜牧場提升施灌比率及沼氣發電技術,並需配合示範觀摩與資料揭露,確保推廣處理技術可複製、可追溯、可信賴,創造技術價值鏈。預計今年7月底前公告認證及獎勵方式,環境部邀請現行已有關鍵技術及完工實績的業者加入專業處理的行列。聚焦源頭削減,打造永續環境新契機環境部以「沼到田、沼到電、沼專業」為主軸,透過法制引導、財務誘因、技術輔導三位一體策略,協助畜牧場從污染源轉型為循環經濟參與者。未來將持續與農業部協力推動總量管制、節水畜舍、專業處理聯盟等合作項目,強化環保與畜牧業轉型整合治理,攜手邁向畜牧零排放與淨零目標。

「琉璃蟻患莫驚慌 環境農業共護防」 農業部與環境部聯手推防治對策

2025/06/26 (週四)
疣胸琉璃蟻季節性數量大增,侵擾農園及入侵住家,干擾農民農事操作及騷擾民眾居家生活,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及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今(26)日舉辦疣胸琉璃蟻防治聯合記者會,攜手專家學者共同呼籲「環農聯手清家園,琉璃蟻患不再煩!」。避免疣胸琉璃蟻騷擾應注重環境清理及田間管理,農園加強防除與其共生的蚜蟲與介殼蟲,降低田間族群密度,居家環境則應整理水管、電線電纜與廢棄物等雜物,避免侵入或藏匿築巢,必要時可使用環境用藥防治。防檢署與化學署將共同辦理教育宣導,協助地方政府指導民眾進行防治。防檢署徐榮彬署長表示,近年中南部地區疣胸琉璃蟻族群數量增多,從竹苗、中彰投到雲嘉南、高雄都有分布;琉璃蟻干擾農民農事操作及騷擾民眾居家生活,防檢署與化學署預計6~7月份於相關縣市辦理聯合教育講習,介紹農地與居家防治方法,減少民眾生活困擾。化學署謝燕儒署長則提醒民眾,居家防治琉璃蟻別無他法,落實「不讓蟻來、不讓蟻吃、不讓蟻住」的防蟻三不原則,以環境整理整理整頓優先,次以物理性方法,必要時才使用環境部核准的環境用藥,或尋求合法病媒防治業者協助,有效防堵並減少琉璃蟻的滋擾。防檢署杜麗華副署長強調,疣胸琉璃蟻不直接危害農作物,非屬農業有害生物(非屬病、蟲、草害等),因此無針對該蟻核准使用農藥,建議農民若能做好清除殘枝落葉、移除竹竿水管等田間衛生管理,減少琉璃蟻棲息藏匿空間,並須積極防治會與琉璃蟻共生的蚜蟲或介殼蟲,減少其食物來源,必要時可使用核准登記的農藥防治蚜蟲或介殼蟲,相關資訊可至農藥資訊服務網查詢;此外,農友亦可自製硼酸糖水作為誘殺資材。螞蟻生態專家林宗岐教授說明,疣胸琉璃蟻從2、300年前進入臺灣,分布在低海拔山麓之竹林、雜木林荒廢地等環境,為多蟻后族群,可短時間大量繁殖、擴散。該蟻並無固定之蟻巢,舉凡樹皮縫隙、葉背、果蒂凹陷處、竹管及廢棄農業資材等都可能成為臨時蟻巢,即使受到外來刺激減少數量,也能短時間內補充族群;該蟻只吃含糖分的液體,在田間容易受到蚜蟲、介殼蟲等害蟲的蜜露吸引聚集。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于逸知助理研究員分享荔枝、龍眼及咖啡園琉璃蟻管理實例,首要避免蟻群干擾農民田間操作,防治作物上蚜蟲及介殼蟲,減少蜜露產生避免吸引螞蟻聚集,再求降低田間琉璃蟻密度,農友可自行調製硼酸糖水(3%以下硼酸混合10-20%蔗糖水),裝於容器內放置於螞蟻活動處,並定期更換,大約1-2週即可有效減少琉璃蟻數量,另外,田間應維持整潔,清除多餘廢棄物,減少琉璃蟻躲藏處。臺大昆蟲系徐爾烈名譽教授表示,琉璃蟻主要是生態上問題,當它們在農地、林地野外居住環境受到干擾時,就有可能入侵流竄居家環境尋找蜜源,利用水管、管線、電纜、相連樹枝等方式擴散,於天花板、隔間夾板、電箱等隱蔽性高的居家環境設施築巢,造成民眾生活困擾;建議平常就做好居家環境整頓,清理不用的竹竿、塑膠管等物品,不堆置雜物,清除廚餘與食物碎屑,將含糖飲料存放密閉容器內,落實防蟻三不原則,並可使用肥皂及清潔劑稀釋後的水進行初步處理,必要時可使用環境部核准的環境用藥,或尋求合法病媒防治業者協助,相關資訊可於環境用藥許可證及病媒防治業者查詢網站查詢運用。防檢署補充,疣胸琉璃蟻可能因氣候變遷而族群數量增多,從新竹市東區、苗栗縣西湖鄉到八卦山山脈沿線、嘉義縣及雲林縣都有分布;琉璃蟻在農園會干擾到農民進行採收等農事操作,防檢署已製作相關圖卡供農民參考,並由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協助輔導農友正確進行田間管理;化學署提醒,對琉璃蟻在居家可能躲藏的地方,先進行環境整頓,發現琉璃蟻入侵住家,則可在門口、窗戶、管道、電線電纜、竹竿電桿等,可使用肥皂及清潔劑稀釋後的水或噴灑環境用藥,先形成阻絕帶,並用同樣方法在家中進行防治,必要時也可尋求合格的病媒防治業者,環境部目前已核准9張環境用藥可供民眾選用。未來防檢署將於相關縣市會同改良場及環境部共同辦理教育講習,強化民眾對琉璃蟻防治方法的了解與運用,共同降低疣胸琉璃蟻對農事操作與居家生活的影響。

環境部綠色成長聯盟赴德國進行碳交易研習交流 以建構我國中長期碳定價制度

2025/06/26 (週四)
環境部於6月24日至26日於德國柏林舉行「環境部綠色成長聯盟德國碳定價研習會」,由彭啓明部長率經濟部、金管會、證交所、碳交所、氣候署及11個企業等綠色成長聯盟成員,與德方進行深度的碳定價制度研習與交流,期能於115年建立臺灣試行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制度,加速企業減碳同時帶動綠色成長。彭部長致詞時表示,我國碳費制度已於今(2025)年正式上路,碳費徵收對象今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納入計價,但相較於固定的徵收費率,ETS制度可以藉由市場機制,反應產業減碳實際付出的成本,賴清德總統與卓榮泰院長也相當支持我國加速推動ETS制度,因此,目前正持續強化利害關係者的教育與溝通,本次首次帶領綠色成長聯盟成員共同參與學習第一手資訊,期能於2026年建立試行ETS制度,並規劃在2027年至2028年推動ETS制度,與碳費制度雙軌併行。彭部長特別感謝德國排放交易管理局(DEHSt) Prof. Dr. Daniel Klingenfeld及其合作夥伴精心籌劃本次課程,並感謝該局前局長Dr. Landgrebe Juergen除促成臺德雙方簽署MOU外並擔任環境部顧問。德國排放交易管理局隸屬於德國聯邦環境署(UBA),是德國政府負責歐盟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U ETS)的主管機關,臺德雙方自2018年簽署臺德碳交易合作意向書後,持續就碳定價制度建構及碳交易市場等主題進行交流。Dr. Juergen指出德國與臺灣都是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共同面臨產業去碳化的挑戰,高度肯定臺灣完整的氣候政策規劃及努力,將全力支持未來臺德合作機會,並鼓勵臺灣持續推動碳費與ETS試行,期盼有機會共同推動區域碳市場發展。本次研習會也邀請到了前德國駐臺代表Martin Eberts及臺灣駐德國代表處朱麗玲副代表蒞臨,朱副代表表示,德國目前已成為臺灣環境領域最重要的技術交流夥伴之一,未來雙方也將持續拓展合作領域,除了環境議題外,臺德雙邊合作也逐步擴展至安全、科技及經濟等領域,反映雙方關係深化與互信基礎,本研習會匯聚了專家、臺德政府部門與產業代表,對深化合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次為期3天的課程首先由德國排放交易管理局介紹建立EU ETS體系的先期準備,接著由歐盟環境智庫Adelphi說明EU ETS主要架構與最新發展,並強調EU ETS拍賣所得將投入創新基金與現代化基金來推動低碳技術。此外,本次研習會也邀集了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BMWE)、德國應用生態研究所(Öko-Institut)、德國氣候顧問公司Future Camp、歐洲能源交易所(EEX)、國際碳行動夥伴關係(ICAP)、全球永續賦能倡議組織(GeSI)等各方國際專業領域的機構或團體,分享德國排放交易制度、EU ETS 2制度現況、國際上碳交易市場實務經驗、自願減量交易機制的數位解方,以及氣候政策推動時的利害關係人辨識與溝通等內容,為環境部及綠色成長聯盟奠定紮實的ETS制度理論與基礎。希冀能藉助德國碳交易實質推動經驗,逐步建構臺灣的ETS制度,接軌國際碳定價趨勢,帶動產業綠色成長並達到我國淨零排放的目標。

展現中央與地方聯合應變能量 環境部偕同南投縣舉辦災後環境復原演練

2025/06/25 (週三)
為強化災後環境復原能力,環境部今(25)日與南投縣政府聯合舉辦「災後環境復原暨環境消毒調度演練」,由中區多個地方環保局共同參與。此次演練以跨縣市協作為主軸,全面展現中央與地方在災後應變與資源調度上的高度整合與行動力。演練模擬強烈颱風自嘉義縣布袋鎮登陸,引發南投縣山區連日豪雨,導致多處土石流災情。同時,花蓮近海發生規模6.7地震,造成草屯鎮、南投市等地老舊建築倒塌,並導致垃圾暫置場與閒置焚化爐設施受損、路樹傾倒。演練項目涵蓋建物倒塌與土石流清運、設施應急修復與災區消毒作業,共動員12台車輛及多項消毒機具,並調派清潔人員,實地展現災後迅速應變與消毒流程。參與單位在炎陽下全副武裝、專業執行任務,展現守護民眾健康與環境安全的決心。本次演練是針對極端氣候造成的路面障礙、瓦礫與土石流進行快速清理與消毒,驗證各單位在突發狀況下的反應能力及中央與地方資源調度、指揮協調的運作效能。環境部指出,此次演練不僅模擬真實災情,更成功驗證「EMIS環境災害管理系統」在實戰中的應用效能,確保在災害發生時可即時啟動環境復原並接續執行「巡、到、清、刷」作業流程,降低登革熱等傳染病因環境惡化而爆發的風險。面對日益嚴峻的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挑戰,環境部強調,未來將持續導入AI科技與災防決策支援系統,強化跨區域與跨部門應變調度能力。另此次演練充分展現中央與地方緊密合作的成果,也強化了各參與單位在面對災害時的即時反應與整合能力。環境部呼籲各級政府持續精進災後協調與調度機制,並鼓勵地方單位透過實務演練優化應變流程,共同打造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讓民眾在災後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降低環境與公共衛生風險。

環境部推出「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 鼓勵汰換空調設備以加大節能成效

2025/06/24 (週二)
鑑於近年氣溫持續上升,且國際間已提出全球冷卻行動承諾倡議,環境部運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五期特別預算5,000萬元推出「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針對醫院、學校、旅館、商業或辦公大樓、機關(構)、非屬碳費徵收對象之工廠以及農業相關設施等對象,進行空調系統汰換、引用創新技術或導入智慧化管理等示範案件,採競爭方式審查,每案最高可補助新台幣500萬元,以作為後續其他對象之參考,進而提升事業與國家整體節能成效。環境部表示,依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顯示,冷卻設備的能源消耗占全球電力20%以上,而都市因空調等因素的升溫,會在2100年達到4°C,幾乎是平均全球暖化幅度的2倍,且按照目前增加趨勢,2050年冷卻設備容量預期將增加2倍,導致用電量增加一倍以上。因此,在2023年杜拜舉辦的氣候峰會COP28大會上,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主席團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全球冷卻行動承諾(Global Cooling Pledge)》,目標是要在2050年減少空調產生冷卻的碳排放量,較2022年減少至少68%,目前已有德國、美國、日本等72個國家響應加入。為達成此一目標,其執行作法即包含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高溫暖化潛勢冷媒使用。為因應氣候變遷高溫衝擊且為達到國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環境部配合國家能源轉型與深度節能工作,同時呼應國際倡議的精神,特定訂「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補助可作為示範應用推廣或創新試驗計畫之冰水主機、儲冰系統、空氣壓縮機等設備汰換,或使用高溫暖化潛勢(GWP)冷媒替代品之創新技術,或導入能源管理系統(EMS)等項目;補助對象為醫院、學校、旅館、商業或辦公大樓、機關(構)、工廠(非屬碳費徵收對象)、農業相關設施等,申請期間自即日起至7月31日止,或補助經費用罄為止。環境部指出,氣溫持續上升,空調、冷卻設備用電居高不下,生活周遭因空調運行產生的溫度會導致嚴重熱負荷,如何永續冷卻是需要跨部門共同協作的,將積極推動使用高能源效率設備及系統、建築節能、逐步汰換高溫暖化潛勢(GWP)冷媒等三面向工作,並將參照《全球冷卻行動承諾》引領創新技術發展,期促使各界落實冷卻行動,朝向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邁進。有關「冷卻行動示範運行補助計畫」內容,已公布在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補助公告專區(網址為:https://gov.tw/vUT),歡迎各界踴躍下載並於7月31日前向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提出申請。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召開「桃園藻礁污染源督察計畫」檢討會執行成果著有成效

2025/06/24 (週二)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今(24)日於觀音產業園區服務中心召開「桃園藻礁污染源督察管制計畫」檢討會,會中由環境部環境管理署、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經濟部觀音、大園、中壢及桃園市產業園區聯合服務中心等,分別分享近半年的桃園區藻礁水域污染防治執行成果,並邀請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農業局、地政局等市府單位及環保團體出席,就桃園藻礁等區域環境治理問題進行意見交流。環境管理署說明,本督察計畫緣自101年9月起,針對桃園11條重點河川,其上游高污染風險事業進行列管稽查,河川水質至今已有明顯改善。以南崁溪為例,南崁溪為桃園境內主要河川,幹線長度30.73公里、流域面積 214.67平方公里,出海口臨近沙崙藻礁,沿岸工廠密度高,污染負荷量大,對藻礁生態影響甚鉅,自102年監測該溪重金屬銅(Cu)濃度為0.09 mg/L,113年重金屬銅(Cu)已降至0.03 mg/L,逐步達成水體的水質標準。本督察計畫藉由監控河川水質變化,滾動檢討修正稽查及管制對策。稽查方面,以人工採樣監測河川出海口水質外,隨著科技進步,在特定地點裝設水質自動連續監測、水污AI智能影像監視設備等科技工具,24小時連續監河川水質水色,藉以篩選及縮小污染熱區,追查污染來源。近5年來,經查證後啟動檢警環查緝,有6家砂石場及工廠涉及環保刑事案,由檢察官起訴並追討新臺幣80億元以上不法利得;管制方面,107年對南崁溪實施重金屬總量管制,並加強稽查管制雙管齊下,致使河川水質有顯著改善。本計畫執行期間,環保團體多次肯定本署及桃園市環保局等機關多年來維護桃園藻礁生態環境所做努力,例如:早年隨處可見的紅海、黑海及七彩溪已少見;過去隨處挖到的野生牡蠣幾乎都是綠牡蠣,現在也很少有;在檢警環結盟下,追緝沿海幾家惡質囂張的砂石場及工廠上,更是讓環境清澈可圈可點;各工業區服務中心的輔導園區廠家,就近協助環保單位查核,也讓河流及海洋更健康。環境管理署也將持續與在地環保團體合作,藉由結盟互助方式,公私協力,共同維護生態環境,並運用最新水質科技工具,更有效率的打擊環保犯罪,遏止不肖業者破壞藻礁生態環境。

環境部鼓勵報名首屆「績優環境教育人員」遴選

2025/06/23 (週一)
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下稱國環院)為表彰傑出環境教育人員,首度舉辦「績優環境教育人員遴選」,即日起開放網路報名(網址:https://reurl.cc/9Dj73d)至7月31日,遴選通過者將獲環境部公開表揚。國環院鼓勵全國1萬2千名通過認證的環境教育人員踴躍報名,爭取個人專業最高榮譽!依據「環境教育機構認證及管理辦法」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及管理辦法」,環境教育機構及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應設置環境教育人員;環境教育人員又依功能不同,分為行政類、教學類,有些環境教育人員兩種類別都一併取得。另依據《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及管理辦法》,有6種認證管道可以成為環境教育人員,包括學歷、經歷、專長、薦舉、考試及訓練等。環境教育人員實際深入各類場所與機關,致力於推廣環境教育。他們可能在濕地進行生態解說、於農田中啟發學生認識土地,也可能在社區推動環境營造、倡導綠色生活,並設計永續教案。這群來自教育、行政、民間與社區等多元背景的實踐者,是推動環境行動持續發生的重要力量。他們不僅傳遞知識,更扮演著將環境議題轉化為行動的橋樑角色。劉宗勇院長表示全國目前已有1萬2千餘人通過「環境教育人員認證」,分布在各級政府機關、學校、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及機構、非營利組織與社區團體。環境教育人員曾說:「在設施場所中,我們是一個團隊,能獲得評鑑績優獎牌讓我們很驕傲;但更希望每個夥伴手上,也能有一張屬於自己的獎狀,證明這段努力值得被看見。」今年是首次舉辦「績優環境教育人員」遴選,遴選分為二大類、四大組,包括行政類與教學類兩大類,設有行政機關組、機構與設施場所組(行政/教學)及個人組等四組進行公開徵選。為協助參選者了解作業流程與準備重點,環境部已將相關報名資料與常見問答(QA)上傳至「環境教育認證系統」網站(https://neecs.moenv.gov.tw/)供查詢與下載。【報名資訊】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14年7月31日(星期四)報名方式:線上表單填寫https://forms.gle/WRSuwHE2pNTjVE9d8選拔說明與常見問答:環境教育人員認證https://neecs.moenv.gov.tw/【洽詢窗口】本次遴選活動委辦單位鼎澤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專線服務,歡迎來電洽詢:(04) 2358-0613分機12洽朱小姐或分機53洽段小姐。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