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幸蝠」是張恒嘉老師於2007年起開始籌畫的金黃鼠耳蝠保育治理活動,2008年開始陸續與當地社區、學校、鄉公所和縣政府合作,希望透過產官學民的攜手,從教育、研究、立法和棲地保護等四大方向去著手進行金黃鼠耳蝠的保育。而後,在2009年,成立了黃金蝙蝠生態館。
教育
本館目前在蝙蝠的環境教育推廣的發展上有兩大方向,對內是進行每月的進修,用以培力館員和志工關於生態保育和蝙蝠的知識、情意和技能,製作各式與蝙蝠相關的教材加以利用。對外則採取總量管制的方式,一方面開放團體預約進行蝙蝠的環境教育戶外學習或參訪,另一方面也對外辦理蝙蝠生態營隊、蝙蝠聲音工作坊、蝙蝠故事講座、蝙蝠屋DIY巡迴推廣和電影動畫布袋戲等文化展演活動,同時也出版多本與蝙蝠相關的書籍。期望能透過多樣化環境教育的方式來教導民眾,蝙蝠是對環境有益的生物,讓大家一起動手做蝙蝠保育。
研究
教育、研究、立法和棲地保護四大方向環環相扣,彼此缺一不可、密不可分。雖然學術研究的成本通常是很高的,但若可產出有用的資訊將可提供環境教育推廣的科普教材和棲地營造來使用,也有利於制定或修改更適合於現況的法條或規劃出更完善可行的制度使生態保育更方便去運作。
本館事務繁多但仍積極進行相關研究,例如:金黃鼠耳蝠的分佈、平地常見蝙蝠的叫聲分析、金黃鼠耳蝠重要棲所長期監測、台灣蝙蝠屋監測與公民科學推廣、金黃鼠耳蝠的排遺分析(昆蟲相、農藥、重金屬)、蝙蝠救傷系統和蝙蝠的社會企業實驗、蝙蝠聲音調查/公民科學調查(頭前溪、大安溪、大甲溪、筏子溪、烏溪、濁水溪、清水溪、北港溪、虎尾溪)等...
立法
過去幾年我們在環境教育的普及推廣上,做了較多的努力,是台灣第17個、雲林1個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場域;在棲地保護上,我們也正努力朝向廣植棲樹、無毒農業產銷與食農教育的結合;研究面向上,也嘗試與東南亞蝙蝠保育研究聯盟等單位結合用以釐清金黃鼠耳蝠保育上的困境;在法律制度的面向上,朝向本館組織的重新確認與轉型,以利穩定推展保育,並主動提供與遊說其分布與棲所監測資料讓牠們歸列於2017年台灣陸域哺乳動物紅皮書之國家易危等級物種之外,目前也朝向重新確認本種的法律地位方向去著手。
在館舍組織的重新確認與轉型的部分,須從政治合作和制度穩定上去做改善,在2013年時本館的人事與組織已經正式從小學的附屬場館提升為雲林縣政府直接管轄,並由雲林縣政府與台灣永續聯盟簽訂雙方正式合作契約,此舉將使組織更穩定、有利、更及時、更有效於金黃鼠耳蝠的保育。我們也從2013年開始成為本縣唯一的生態類群地方文化館,除原有野生動物保育法對本種的保障之外,也試著與文化資產守護及環境教育法等相關法律,並透過本館科學顧問主動提供 IUCN 其受脅狀況資訊,讓IUCN於2020年7月將之歸列於近危等級,以期讓各地可用更嚴格的法律限制與法定基金來守護牠們。
棲地保護
本館目前在金黃鼠耳蝠的棲地保護上有兩個做法,創造棲所以及減緩棲地被開發和汙染的速度。我們曾與雲林縣政府和水林鄉公所合作辦理種植棲樹的活動,迄今每年也都會在館區或附近村內種植棲樹,巡守周圍鄉鎮曾經棲息過的棲樹,以減少棲所被砍伐、開發的機會。另外,在黃金蝙蝠生態館周圍的繁殖育幼核心區和水林許宅,也不開放團體或個人預約賞蝠活動,超過50隻以上的棲所和冬眠地不對外公佈詳細位置,以減少人為干擾。
我們在金黃鼠耳蝠的身上找到8種農藥(陶斯松、剋安勃、益達胺、施得圃、二四地、賓克隆、三賽唑、菲克利)與數種含量較高的重金屬物質(銅、砷...),並推斷農藥和重金屬遺毒是讓金黃鼠耳蝠消失的諸多可能原因之一,因此,我們透過與環境友善小農和廠商的結合,在金黃鼠耳蝠的覓食區鼓勵農民多使用自然農法或推展綠保標章生態友善認證,減少當地農藥和重金屬對水源和昆蟲汙染的機會,進而轉嫁累積到黃金蝙蝠的體內。並透過廠商和非營利團體環境友善的行銷、架設蝙蝠屋、棲地調查和保價收購的方式,鼓勵農民繼續種植無毒無汙染的農作,讓人民、土地和蝙蝠們都健康。